1949年5月,上海解放后的某个清晨火星策略,陈毅市长的办公室里,案桌上静静地放着一份青帮头目名单。秘书逐一念出名字,当念到“顾竹轩”时,这位曾战功赫赫的元帅突然从座位上起身,手指有力地敲击桌面:“此人对革命有功,动不得!”
话音刚落,整个办公室的气氛瞬间凝固——这位昔日与杜月笙并列的青帮巨头,究竟隐匿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?
顾竹轩的故事开始于1902年上海的闸北码头,年仅16岁的他,光着脚、肩挑沉重的麻袋,在酷热的阳光下来回奔波。为了躲避家乡的饥荒,他带着家人逃到了上海,靠着每天拉黄包车挣取微薄的收入——12个铜板,勉强维持生活。没有人能够预见,这个汗水湿透衣衫、身上充满着苦力气息的年轻人火星策略,竟能在短短二十年后,令英租界的工部局屈服、赔偿损失。
展开剩余73%顾竹轩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他与一家德国车行老板的相遇。在老板的赏识下,他凭借着出色的体力和聪明才智,从一名普通车夫迅速升任为外籍老板的私人司机,甚至学会了德语,并能流利地为老板处理账务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,他看准了德国商人撤离的机会,倾尽所有积蓄购下了车行,并开始在商业上崭露头角。为了更好地站稳脚跟,他拜入了青帮“大”字辈的刘登阶门下,成为了“通”字辈的弟子,与黄金荣、杜月笙等帮派人物一起,逐渐形成了对上海地下世界的控制。
进入1920年代,顾竹轩以巨资在南京路上建造的天蟾戏院,成为了上海文化的一大亮点。梅兰芳曾在这里连演42场,座无虚席;杜月笙也曾特意登台客串,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。然而,这个戏院的辉煌,引来了同行的嫉妒,永安公司与英租界的工部局勾结火星策略,以500银元强行征用了戏院的土地。面对这一不公,顾竹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击。他聘请了外籍律师,将案件一路上诉到英国联邦最高法院。庭审过程中,他拍出了地契原件,怒斥道:“英国人也得讲王法!”经过三年的艰难诉讼,顾竹轩最终获得了10万银元的赔偿,创下了华人诉讼租界当局胜诉的历史先例。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天蟾戏院,也让顾竹轩“江北大亨”的名号响彻上海滩。
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,天蟾戏院的舞台暗门后新增了一间密室,这里经常迎接一些神秘客人——上海地下党成员在此召开秘密会议。顾竹轩亲自负责保卫这条通道。一次,巡捕房突袭,他不动声色地引领特务到后台,掩护中共的交通员安全撤离。顾竹轩的果敢与智慧,与他对侄儿顾叔平的影响密不可分。顾叔平潜伏在国民党内部,是一名地下党员,多次借助叔父的关系网传递重要情报。1943年,两名八路军干部途经上海,顾竹轩冒着巨大的风险,为他们签发了特别通行证,帮助他们突破日军封锁,成功抵达延安。周恩来得知此事后,感慨道:“青帮中,竟有如此深明大义之人!”
1938年,长江发生决堤,顾竹轩不顾个人安危,调集了30艘货轮,满载着粮食和药品逆流而上,奔向灾区。他的船队悬挂着“救济桑梓”的旗帜,途中多次遭遇日机威胁,然而他始终坚守在船头,毫不退缩。当船队终于抵达家乡时,他亲手为饥饿的灾民盛粥,看到一个晕倒的孩子,他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珍贵的金表,换取粮食来救助。这种侠义精神,贯穿了顾竹轩的一生。抗战胜利后,他拒绝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,而是暗中资助劳工夜校。在1949年解放军即将攻占上海时,他劝导帮会弟子不要破坏城市设施,并将自己珍藏的上海城防图交给地下党。所有这些行为,让陈毅在上海解放后感慨:“顾先生,上海解放当记一功!”
1951年,随着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,曾经风头无二的青帮大佬们纷纷落马。黄金荣被迫在“大世界”门口扫街,杜月笙死于香江,唯独顾竹轩安然无恙,仍旧居住在愚园路的老宅里。有一天,曾经的旧部前来寻求庇护,顾竹轩指着墙上的“劳动光荣”奖状,郑重其事地说:“我现在是文艺工作者,天蟾戏院早已归国家了。”晚年的顾竹轩经常穿着中山装,手提帆布包,穿梭于各大戏曲协会之间。他主办的《红色娘子军》京剧版连演百场,轰动了整个上海。1956年,他因病去世,追悼会上出现了一幅不同寻常的场面:曾经的老帮众与穿着制服的文化干部肩并肩并排致哀——这位曾游走于黑白两道的传奇人物,最终以“爱国民主人士”的身份,铭刻在中国近现代史册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