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老红军聚会上,80岁的杨得志拒绝落座福牛财经,站在门口等待一位"老师长"。
这位能让开国上将如此尊重的人是谁?
聚会现场杨得志拒绝落座北京城里举办了一场老红军聚会,邀请函送到了80岁高龄的杨得志将军案头,看到邀请,杨得志显得格外高兴。
这样的聚会已经越来越难得了。
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,大多数已经牺牲或离世,能见一面少一面。
收到参加名单后,杨得志一眼看到"李聚奎"三个字,当即笑了。
老首长也来,我得亲自迎接。
当天,杨得志精心整理仪容,在助理陪同下来到聚会现场。
令人不解的现象发生了。
展开剩余91%杨得志抵达后却迟迟不肯入座,站在会场门口往外张望。
工作人员看到后,怕站的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住,上前劝请进屋坐着等。
杨得志摇摇头,眼神注视着远方。
老师长要来,我哪敢坐呀?站着等一会儿就行。
现场的每个人都是多年来同生共死的战友,大家怀有深厚的战友情谊。
面对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,杨得志只是笑着摇头说:我在等老师长,老师长未到,我岂敢先坐?
此言一出,立刻引起全场的注意。
大家纷纷猜测这位"老师长"究竟是谁,能让杨得志如此敬重?
杨得志将军身份地位如此之高,还有谁能让杨得志如此尊重呢?
杨得志听到问话,脸上露出了一丝骄傲的笑容:我在等我的老师长呢,听说也要来。
这个答案显然让询问的人感到诧异,随后也笑了起来:要来,要等,一定要等。
李聚奎与杨得志的师生情深杨得志口中的老师长,就是曾任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。
李聚奎190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县一户普通家庭,早在1926年便投身革命。
北伐战争胜利后,李聚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参加了平江起义,尤其在土地革命时期福牛财经,李聚奎声名鹊起。
叛徒雷振球企图攻击上级以叛变投敌时,李聚奎果断出手,扑倒了雷振球,成功制服叛徒。
井冈山会师时,李聚奎多次冲锋在前,尤其是在抓捕张辉瓒的行动中,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在第四次反"围剿"战斗中,还率兵突袭了国民党第五十二师的师部,并活捉了敌师长,荣获二等红星奖章。
当时,聂荣臻政委激动地将李聚奎抱了起来,兴奋地大喊"红军万岁"。
这一幕,李聚奎说,一生都无法忘记。
这两次活捉敌师长的壮举,让红军高层看到了李聚奎的出色能力。
李聚奎很快被提拔为高层指挥员,在长征时担任红一师师长。
1933年,李聚奎担任红一师师长。
作为井冈山走出的英雄部队,红一师孕育过"大渡河十七勇士"等英雄模范,意义非凡。
杨得志正在等的人是曾经的上级李聚奎,当时杨得志在红一师当团长,而李聚奎则是红一师的师长。
两个人有着相似的出身,都来自于比较贫苦的家庭,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共同语言。
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时,李聚奎率红一师命令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组织渡河奋勇队。
17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,仅凭一艘小船强渡成功,为中央红军顺利过河创造了条件。
长征途中,红军面临"强渡大渡河"的艰难考验。
中央将这项关乎全军生死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李聚奎。
李聚奎毫不犹豫,将先锋部队的重担交给了杨得志所在的红一团。
请师长放心!保证完成任务!杨得志斩钉截铁地回答。
红一团在这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,杨得志和李聚奎的革命情谊也因此更加深厚。
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革命友谊成为战士们最宝贵的精神寄托。
自红军时期起,杨得志和李聚奎便并肩战斗。
无论后来杨得志的官位如何,见到李聚奎时,始终称呼李聚奎为"老师长"。
李聚奎到来两位老将军相见时刻一天福牛财经,已经赋闲在家的李聚奎接到了一个电话,邀请参加一次战友聚会。
李聚奎因为健康原因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,平时也不再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。
听说这是一次战友聚会,想到能见到昔日的战友和同事,李聚奎欣然答应了。
很快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出现在杨得志的视线中。
杨得志眼前一亮,着急地上前迎接。
您终于来了啊!杨得志和老人双手紧握,眼睛都渐渐泛出泪花,看得出来两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。
杨得志得知老领导李聚奎还没到,特意来到门口等待,亲自迎接李聚奎。
终于,李聚奎的车缓缓驶来,李聚奎慢慢下车。
看到等候在门口的杨得志,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。
李聚奎走向杨得志,两人紧紧握手。
得知杨得志一直在外面等候自己后,李聚奎心里也是十分感动。
外面这么大的风,你还在外面等我,也不怕着凉!
随后,两位老人手拉着手,步伐有些蹒跚的往屋内走。
工作人员将李聚奎的座位安排在主座上,李聚奎扫了一眼座次牌后说道:论资排位,我可不能坐这个位置啊。
按资历和职务,聚会中的战友无人能与杨得志相比。
杨得志1928年入党,参加过长征,建国后先后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和总参谋长。
杨得志是聚会中资历和职务最高的战友。
如果论资排位,主座应是杨得志坐。
见李聚奎不肯入座,杨得志说道:今天是战友聚会,咱们不能论资排位。
杨得志坚持道:您是老师长,这个位子本该您坐。老师长不坐,我们谁也不敢坐。
大家纷纷附和,表示对李聚奎的尊重。
最终,李聚奎拗不过,只得坐上了主座。
李聚奎拉着杨得志的手,两人一同缓步走向屋内。
当两人手拉手走进会场时,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间的深厚友谊。
在场的战友们纷纷起立鼓掌,为这份战友情谊喝彩。
在众人的簇拥下,杨得志和李聚奎一起步入会场。
两位开国上将的人生轨迹与深厚友谊其实杨得志在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等战争中都有卓越表现,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。
相比于杨得志的顺利,李聚奎的军衔获得之路要坎坷一点。
因为李聚奎并没有能够参加1955年的授衔仪式,从而错过了获得军衔的机会。
李聚奎因为1955年没有参加授衔仪式,1958年补授上将军衔。
1955年,本该是授衔时,李聚奎却是忽然接到了周总理新的任命。
当时国家要勘察石油,打破帝国主义的垄断,因而高层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。
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在军队中找人当部长,周总理就点了李聚奎的名字。
1958年,正在忙碌的毛主席忽然看到了一份醒目的文件《呈请授予李聚奎同志上将军衔》。
看到李聚奎三个字,毛主席觉得有些恍惚,思考一番后,毛主席重重地用笔在文件下面写下两字:同意。
李聚奎是出了名的老实人,当询问李聚奎军衔问题时,李聚奎就一句:就低不就高,上将就行了。
在此次聚会后的第三年,杨得志就去世了。
李聚奎得知消息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:你比我年轻,怎么还比我先走了呢?
杨得志坚持让李聚奎坐上座,体现了对这位"老首长"的深深敬重。
李聚奎一生为革命牺牲个人利益,却毫不计较,这种豁达与无私让人敬佩。
正是这份豁达的心态,使得李聚奎长寿,活到了1995年,享年91岁。
从长征到建国,杨得志始终对李聚奎保持着深深的敬意。
对于杨得志来说,李聚奎不仅是领导者,还是在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。
这种情谊,贯穿了两人的一生。
1991年的那场聚会,杨得志明白,这可能是与老首长最后一次见面了。
因此,杨得志坚持站在烈日下,迎接这位曾经带领自己冲锋陷阵的师长。
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福牛财经,有些感情始终不会改变。
参考资料: 《人民日报》党史频道:开国上将杨得志生平事迹 《解放军报》:李聚奎将军革命生涯回顾发布于:河南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